Monday, 31 January 2011

港府拒民運人士入境大錯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fread/2p5f0caR1t4G1Dd30hhs23Kl0dr111Ir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以來,如何拉近港人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一直是北京最大的隱憂。2002至2003年,香港立法會在時任特首董建華硬銷下嘗試通過23條立法,豈料不僅引起50萬港人在七一回歸日當天遊行,更讓市民對港府和北京的信任度下降到歷史新低。北京至今仍未有意願讓港人普選特首,主要仍是擔心非親中人士上台將會影響北京利益。


在民主派元老、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先生的悼念儀式前一天,香港政府正式拒絕發入境簽證給海外民運人士。雖然王丹與吾爾開希等雖對港府提出了數項妥協,但是最終仍不能成行。

港府此做法在香港民間引起了公憤,也被外界解讀為北京的旨意。在悼念儀式前數週,支聯會與海外民運人士不斷通過各個管道與港府溝通,並一度對海外民運人士入境香港出席悼念儀式看到曙光。奈何在最後一分鐘卻無法成行。

此外,雖然港府在言辭文告上對司徒華高度評價,然而言行不一。在悼念儀式當天,曾蔭權特首降格僅攜帶數名副局長出席悼念儀式,政府官員只用個人名義贈送花圈而未附上官職。這讓人看出,港府從上到下都為了避免觸怒北京而選擇低調行事。但這對於北京討好香港市民的努力卻是有弊無利。

首先,北京在劉曉波獲得諾貝爾獎的事件上的處理方式已不獲得大多數香港市民的認同。根據香港大學最新的一項民意調查指出,市民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已經下降到37%,而不信任度則是32%,創下2003年以來新高。在港大進行的另一個調查中,自居為香港人的比率上升到36%,相反的對於「中國人」的認同感則是下跌至7.1分,更是1999年以來最低!

「華叔」從英殖民時代開始便已為港人爭取權益。其對人權自由與法治的堅持,更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典範。港府因為政治因素迴避高格調出席華叔悼念儀式,只會加深港人與中央政府的鴻溝。

北京要贏得香港市民的擁護,必須使用理性和軟力量,而並非類似23條立法的強硬手段。領導人強硬的態度與言語雖然可能獲得北京政府的認同,但在民間卻引起反彈,長期而論並不利改善關係。

也是2012年特首選舉的熱門人選的政務司長唐英年,早前更批評80後(1980年後出生的青年)「剛愎自用,容易車毀人亡」、「社運引致流血,走上不歸路」引起不少人不滿。作為高官,唐英年不僅沒勇氣承認施政失誤,反而抹黑社會青年,可見其心胸狹窄。妥協是政治的產物,但是這並不代表在人權以及法治上有讓步的空間。

從劉曉波至司徒華,香港政府並未徹底貫徹「一國兩制」,仍以北京馬首是瞻,忽略港人的根本意願。長遠來看,離心港人數目將會進一步增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