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0 April 2012

莱纳斯稀土厂风波的根源 透明度与信心(下篇)

http://www.nanyang.com.my/node/428226?tid=490

另外一个能解决民众疑虑的方式就是通过专业组织如大马专业工程部的协调,在公开、透明与高调的公开该厂的运作过程,让民众一起参与讨论,也能让民众充分了解处理过程、风险与经济效益。
根据消息,大马专业工程部和工程协会虽然派人与莱纳斯厂方讨论,但是行事低调,也并没有尽专业团体的责任向民众进一步解说。

除了辐射以外,另外一个不少民众所关注的就是附近水和空气污染的问题。环境局与莱纳斯厂方异口同声说会严厉监测该厂所排放的污水和附近一带的空气素质。但是同样的没有向民众披露更多资料。例如在空气素质上所监测参量是什么指数?

政府厂方低估人民力量

除了普通的二氧化碳、氧化氮以外,是否还包括空气中的2.5以及10毫米以下的小质子数量?2.5毫米以下的空气小质子对人体呼吸系统能造成损伤。

此外,在监测空气素质中所使用仪器的准确度、可靠度、平均监测时间甚至是数目等等都足以影响“严格标准”或是“安全水平”的计算。

虽然一般民众对于这些数据与仪器 并没有专业知识而感到陌生,但是莱纳斯厂方有责任将这些数据公开处理,至少专业人士或是有兴趣民众可以进一步查询。

由于缺乏透明度,再加上最近更被揭发某些莱纳斯董事部成员兼任国家原能局成员,疑利益冲突,民众自然而然不会信任莱纳斯厂方和执法单位。东海岸沿岸的化石工业也经常出现工业有毒废水排出大海却投诉无门的状况。

再说,我国一向以来“建设一流,管理三流”,而且工程出问题无人需要负责任,民众自然不会轻易再相信执法当局。

事实上,这起事件如今发展到如此的状况,最大的原因就是政府和厂方低估了群众力量。固然民众人人并非都是专家,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专业词汇或是稀土处理过程,但是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资讯开放年代,政府和执法当局并不能一味以官老爷姿态要民众信服官腔,却漠视日益激烈的民意,更不应该归咎此课题“被政治化”或是从种族角度来看待这课题。

除非莱纳斯与政府进一步加强透明度和管理的承诺,莱纳斯稀土厂将继续成为争论课题,甚至在下届大选影响选票投向。国阵政府实在不能继续低估这起事件的影响力。

莱纳斯稀土厂风波的根源 ——透明度与信心(上篇)

http://www.nanyang.com.my/node/427975?tid=490

关丹莱纳斯稀土厂早在2年前已经开始,虽然该工厂时至今日几乎已经建峻,政府也已发出临时营运执照,但是,民间反应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日趋严重。2月26日在全马各地举办的绿色集会,是人民以行动向政府发出最强烈的不满;而在关丹市政局草场万人以上的群众不仅表达了心声,更明显的反映出莱纳斯厂方和科学、工艺及创新部过去数月每天在全国各大平面媒体上的宣传广告几乎全然无效。

对于积极吸引外资的我国政府来说,民众这次出乎意料之外的激烈反应确实非常尴尬。首先,稀土厂几乎已经建峻,群众压力虽大却不能因此拒绝厂房的投资。从政府来看,第一,迫使莱纳斯撤资或是撤回执照,将使大马今后在吸引外资时面对政府政策摇摆的窘境;第二,莱纳斯操作涉及多方利益,连许多化学供应商的合约也已几乎敲定。科学、工艺及创新部与原能局如否决莱纳斯的执照,不仅会造成商家或厂商投诉损失,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反弹更不能忽略。大选在即的如此敏感时刻,政府必须小心在政治利益与选票利益上作出抉择。

人民质疑政府管理能力

首相纳吉虽然希望莱纳斯能把废料运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借此减少民众的担忧。但是,这一招也不管用,第一时间便遭到环保组织的大力反击。
执政当局与莱纳斯厂方必定很奇怪为何民众对此事反应如此激烈?其实,一句话说到底,真正的答案是在于莱纳斯厂方和政府双方均欠缺透明度,造成人民不信任政府的管理能力。

稀土的提炼过程涉及许多步骤,除了固体分离以外,还包括使用大量化学物进行分解以及净化,最后成品分类等等。说起来虽然一行字似乎很简单,但是,却有许多不确定性以及处理过程的各种考量。

不知根据何国严格标准

环境部、原能局和莱纳斯厂方都不断地澄清作业与处理“根据严格标准”,却从来未曾披露更多的资料。例如所谓的“严格标准”是根据何国标准而定?是美国、欧盟、澳洲或是大马标准?环保业者都知道,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标准,其中,欧盟的环保标准是以严格闻名世界;在美国,各州甚至有权力制定本身的环保条例如废气或污水排放量等。

此外,该厂所使用的机器组件是否又满足环保的条例呢?我国和莱纳斯厂方到底是根据何国的“严格标准”作业?民众不知晓。

此外,莱纳斯也应该主动提出它在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化学物及其成份。化学物在不同样的条件下与不同的化学物混合会,有许多预料之外的化学反应。厂方不能只是一直宣传“安全”,却在不提出具体数据与资料的情况下希望民众信服。

助教陈日佳:民众难信服 莱纳斯须加强透明度

http://www.nanyang.com.my/node/426267?tid=460

(八打灵再也3日讯)诺丁汉大学大马分校环境及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陈日佳博士认为,莱纳斯稀土厂需加强透明度,向公众公开处理废料、废水、废气的程序,还有稀土提炼过程使用的化学药品,否则民众很难信服。

没解释标准内容

他说:“莱纳斯在广告中说会用最严格的标准,但这标准的具体内容却没有说明,那是指大马的标准,还是欧盟、美国、日本的标准?”

他也说,现在仍不清楚具体的废料清理方式,不能判断是否一定有害,但是负责任的公司一定会先把废料中的化学药物经过处理后才丢弃。

他认为,稀土废料运输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一环,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很多人忽略一个重点,即废料在运输的半路上可能发生意外,如运输工具翻覆,那要怎么处理?谁有能力处理?又或者交通怎么安排?路线怎么规划?是否会经过人口稠密的地区?”

越远意外机率越高

他说,废料运输的路途越远,发生意外的机率越高。他担心如果发生意外后,当局有什么反应措施,或消防局有无能力应对。

他是针对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宣布把莱纳斯稀土废料搬运到远离人烟的地方,作出回应。
关于首相表示稀土废料是安全无害的说法,陈日佳说在不确定首相的科学证据来源下,他也不太清楚确实情况。

“所谓安全无害如是指废料辐射不高,不会影响人体,这是正确的。”

他解释,稀土提炼需要经过化学处理过程,废料中的这些化学药品如果没有经过处理而直接掩埋,是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

阳光暴晒温度升高 废料或释化学物质

陈日佳对核能及辐射素有研究,他说,稀土废料或暴露在阳光中,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
“这些废料废水的沸点比较低,在阳光暴晒中温度升高,有机化学物质会释放到空气中。”

皮肤会出现红点

他说,尽管目前还不了解提炼稀土会使用哪些有机化学药物,可能对人体造成什么健康影响,基本上如果吸入过量,肯定会导致呼吸道方面的问题,皮肤过敏的人会出现红点,甚至会感觉头晕。

“就像新屋子、新车都有一种很浓的化学气味,主要用在溶剂方面,有些人吸入过量会头晕。”

挖洞铺石灰掩埋

至于稀土废料的掩埋措施,他以固体废料作为例子,主要方法是挖一个洞,铺上一层石灰或塑料聚合物,才放入废料掩埋。

“如果处理不当,废料中的化学成分会被雨水或地下水带出来,渗入附近泥土中,流入河水或海中,对生态环境不好。”

华小发展要重量也重质

http://www.nanyang.com.my/node/424342?tid=490

一直以来,政府与马华总是以数字来强调自身对华小的发展贡献。例如马华不断强调华小增建与迁移数目,政府则不断强调每年为华小教职员支出18亿令吉薪酬。但是在不少华裔人口为主的城市地区或是城市边缘地带,华小不足问题仍然严重。而政府支出的薪酬换来是用公务员条例来约束教职员。换句话说,官方数字并不代表华小在这片土地上已经茁壮成长。

师资问题历来最糟

自独立以来,华小一直以来都面对严重的师资问题。几乎每一年教育部都会推出新措施声称能“一劳永逸解决华小老师问题”,但是往往却因为某些官员们的执行偏差导致教育部多年来所推出的措施,例如师训班不仅无法解决华小老师不足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不谙华语的过剩国小老师被派到华小。这些老师不仅对华语一窍不通,有些甚至还有严重的纪律有问题。

由于不谙华语,这些老师只能教导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根据董教总调查,这些原本应该被派到国小得老师连英文都不能掌握。再这样下去,华小变质只能说是迟早的问题。

由于教师不足,许多华小被迫聘请没有教学资格的临教。凡读华小的学生,尤其是城市华小,几乎在六年的小学教育中无可避免的都会与临教有所接触。然而,临教的努力从来未获得教育部的重视。

今年学年开学之际,不少华小欠多名老师。吉隆坡有数间华小更欠缺超过10名老师以上。更一度闹出临教必须签下不合理“服务合约”。在这个合约下,虽然临教的基本薪金已经全面调高,但是却无法获得任何津贴,甚至没有公积金、年假以及保险,待遇比印尼女佣还要不如。

柔佛州董联会主席黄积循早前更透露,不少被派到华小的过渡期教师不谙华语,相反的许多培训的华裔教师却被派到国小执教。马华联邦直辖区教育局主任王鸿财甚至多次炮轰教育部的做法,甚至比喻今年的华小师资与班级问题是“历来最糟”。

校长与董事会矛盾

另外,教育部也必须在学校校长委任进行必要的改革。校长与学校董事会的合作关系,校长的能力与教育理念决定一间学校的程度。但是由于教育部在委任校长的时候并没有咨询学校董事会,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处都多次传来校长与董事会并未能积极合作的新闻。

最常见的例子便是在食堂主权的问题上。众所周知,董事会筹款建设与维修学校食堂,拥有食堂的管理权的招标权天经地义。奈何有小部分学校还是出现主权争议和招标的问题。

马华只以数字邀功

以吉隆坡增江某华小为例,在2010 至2011年,该名校长把大量精神在食堂主权上与董事会对抗上,甚至在小六检定考试前一星期在校内进行大型活动。这种做法最后导致该年学校的检定考试成绩不仅全A人数下降,及格率更是少过五成,比前一年猛跌超过一成,在联邦直辖区所有华小中几乎是居榜末。

另外,副教育部长魏家祥虽然多次强调透明化处理学校公共户头(account wang suwa),但是很多华小董事会均无法通过校长掌握有关银行户头详情或是在有关户口支票上签名。

教育部因此在这个户头上的处理方式也必须要全面改革,包括强制公共户头让董事会与校方共同管理。

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透明度,也能够让学校更健全的发展
华小是我国华教发展的根基,过去在风雨飘荡中成长
可惜的是马华与政府一直以来只是以数目字来向华社邀功,却未曾在华小的师资培训与管理制度上进行质量改革。

华社绝对还不能对华小发展掉以轻心。

黄糩璊敢怒敢言搞错对象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189672

星期六马华总会长与槟州首长林冠英的辩论,除了两位男主角以外,另一位当场暴红的便是“拖车姐”,即来自雪兰莪州士拉央区马华的国阵协调官黄糩璊。

黄糩璊在会场上露出一派侠女风范,以半个槟州子民身份激动的向林首长提问关于槟州市政局的拖车问题,不仅在会场内震惊四方,更让她突然之间暴红,在电视机面前的观众朋友更突然对黄糩璊刮目强看。

虽然黄糩璊的激烈行动在网络,尤其是面子书上引起网友的围攻,但是她已经形象确定,更重要的是在蔡细历面前上演了一场“好戏”,为自己在争取下一任国阵协调官上加分铺路。可惜的是,赢得党内领导人的支持并不代表她为自己在一般选民心目中加分。

民航业碳排放量挑战

http://www.nanyang.com.my/node/419364?tid=490

民航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从飞机制造业、飞行与维修,直到日常机场管理等等,世界上数以千万计的家庭依靠它维持家计。自上世纪90年代廉价航空崛起后,搭乘飞机出国已不再是富者独享的特权,即使是平民百姓也能一尝搭乘飞机出国的滋味。

然而,在蓬勃发展的航空业后面,也隐藏着我们目前所面对最大的一个环境危机——减低碳排放量。

其实,十年前已有环保组织相继提出相关问题,例如数年前,欧洲不少环保组织都指欧洲人不应食用奇异果。因为,奇异果从南半球的纽西兰运输到北半球的欧洲过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不利环境的化学粒子与氮氧粒子而不利环保。不过,根据2009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每一公斤从纽西兰出口到欧洲的奇异果,从农场、包装、空运直到最后抵达欧洲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仅排出最多1.74公斤的二氧化碳。以船运取代空运奇异果业,可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民航业排碳量不大

此外,也有不少环保分子认为廉宜飞行和越来越多日益繁忙的飞机场将会加速空气污染,主因是飞机引擎在操作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氮气等等。例如,国际空中交通管制协会就在2009年说过,只要全球每一架机场内的飞机能减少一分钟的排队时间,航空业每年就能节省高达接近200万吨燃料,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高达630万吨。

然而,这些数字与全球2009年的30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起来可说是大巫见小巫。目前,民航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全球排放率的2%而已,远远不如工业与路面交通工具所排放的数量。再说,数十年来,随着英美引擎制造商的大力投资科研,现在的飞机引擎拥有更高的燃料效益;而飞机制造商使用大量新研发而成的轻但坚固的建筑材料如碳复合材料等等,也使飞行的燃料效益更高,增加两成以上。

试用混合生物燃料

除了在飞机与引擎设计方面着手来达到环保以外,民航业也像陆路交通工具一样希望能使用混合生物燃料取代目前的纯石化燃料。民航机是在2008年2月首次使用混合生物燃料,当时,英国维京航空一架飞机在其中一个引擎使用混合椰油与石化燃料从伦敦希特罗机场飞往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

同年12月,纽西兰航空成为世界上首个使用麻风树果油混合石化燃料的航空公司。混合生物燃料也同样引起环保组织的忧虑。生物燃料不仅需要砍伐大量土地种植原产品,更会导致原产品与食物的价格高涨等等。

管理与维修也重要

尽管航空业的碳排放量对全球气温上升影响微不足道,可是,从今年1月1日起,欧盟仍然向所有在欧盟境内机场升降的民航机征收碳排放收费;如果航空公司无法降低碳排放量,则必须向欧盟缴付碳排放费用。英国《卫报》估计这项措施将会导致每一名乘客必须在每一行程多缴付12 至60令吉。此举引起中国与美国不少航空公司的不满。

中国业界均认为欧盟此举对于发展中国家不利,反倒认为应该把减少碳排放量的责任推到以欧美为主的飞机制造商身上。不过,这种意见并不完全正确。即使燃料效益再高的民航机,也需要拥有良好的机场管理与飞机维修,才能真正达到经济效益及环保效果。

如今,飞机运输和航空交通已直接与非直接融入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过,气候转变对人类的影响已越来越明显,火山爆发与异常气候,也是航空业所面对的最大问题之一。民航业者要如何在环保课题与利益上取得平衡,仍然是未来的一大挑战。

大马须发展航太工业·程嘉乐

http://www.nanyang.com.my/node/415286?tid=490

近年来,国家太空署希望能够统筹国内大学以私人界合作,共同发展我国的航太工业。华社虽对中国的航太发展表示赞赏,却对我国航太工业发展持有严重误解。

每当航太技术被提起,人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太空梭、火箭或是国际太空站,殊不知航太工业还包括卫星工业、飞行安全、机械与控制等等工业。

而其他基本航太技术研究如微重力研究、太空观测、太空物理等虽然并未能生产出直接产品,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却能衍生出各种产品与服务;太空气候与太空辐射环境学等的研究也能让我们改进通讯技术,它们都是我国知识经济转型最需要的元素之一。

未来数年可说是我国航太工业发展的关键期。太空法令预料将会在年末前呈交国会,但是政府的经济转型计划至今仍然没有任何一项涉及航太工业发展。

最适合建火箭发射中心

坐落在雪州万津县双溪让并隶属国家太空署的国家科技中心近期已经建竣。该中心不止拥有卫星上下载通讯配备,另外还设有人造卫星组装、整合与测试中心。未来有望成为我国的人造卫星发展与组装重镇。

另外,国家太空署已鉴定了微重力研究为重点及合作对象,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制定航太发展政策,才能让经济受惠。

由于航太领域宽阔且科技水平不一,我国航太工业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两大方向。其一,通过与外国航空署合作方式在我国建造火箭中心;其二,通过国内电子科技及工业发展人造卫星探测、监控技术。

在地理形势上,我国可说是世界上其中最适合建造火箭发射中心的地点之一。除了靠近赤道而能获得最大的离心速度以外,还因为半岛与沙巴东面都远离稠密人口地点和面临海洋而能够进行发射工作。这种优点能让绝大多数火箭能以更低廉成本发射多功能,或是更高轨道的人造卫星。

这是为何世界数大火箭发射中心都建造在接近赤道的地点。如美国著名的肯尼迪航太中心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梅里特岛;日本火箭中心则在该国南端种子岛;中国也在最南端的海南岛建立第四个火箭发射中心;而欧洲宇航署的火箭发射中心更是远在南美洲北部的法属圭纳亚境内;美国海上火箭发射服务私人公司更利用已废弃海上钻油台改装为火箭发射平台,船拖到有利发射地点。

朝自行发射探空火箭

我国如能在沙巴与他国合作建造火箭发射中心,不仅能够推动我国航太工业发展,也能高速带动该区产业、旅游以及交通发展等等。

由于国力与科技实力有限,我国虽无法建造类似西方国家或是日本的大型火箭,但却能自行发射探空火箭。

探空火箭与传统火箭不一样,在飞行到一定高度的时候,火箭将因为燃料殆尽而回落地球。在这段时间内将会有长达两分钟的微重力,这段时间对于不少科研人员可说是重要的试验时间。

对于财力有限的国家太空署来说,探空火箭既能进行有关大气电离层试验或是地球科学的研究,还能检测新的仪器及载具零件或是某些前瞻性技术探测等等。

更重要的是,探空火箭的发射经费是发射大型火箭的一至二成左右而已。

世界不少国家如巴西、瑞典、德国、芬兰和台湾等都进行类似的科研活动。

只要有正确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发展航太工业对于我国来说有利无弊,势在必行。

支持日本宇航太空署·陈日佳

http://www.nanyang.com.my/node/406942?tid=490

说起国际航太机构,除美国宇航署(NASA)和欧洲航空署(ESA)外,另一个最有活力的国家级宇航署便是日本宇航署(JAXA)。

近年来,日本宇航署在航太、卫星取得辉煌成就以及一再在深太空的探索研究取得突破,不仅帮助人类在有关方面获得更深一层的知识,更拉近该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重要桥梁之一。

日本在人造卫星工业方面的成就斐然,它曾在2008年从种子岛宇宙中心成功发射一枚地球温室效应气体观测卫星,为世界首枚和唯一的环保专用卫星,主要用于观测世界各地的二氧化碳以及甲烷气排放量,并且能观察到人类未曾记录二氧化碳浓度的地方。

该太空署将这枚卫星所记录的资料与世界各国分享,成为许多国家和民间组织使用的环保资料,也成为联合国制定全球暖化政策的参考资料。

2006年在日本本土九州升空,由日本、美国和英国联手研制的“日出卫星”,乃目前世界上直径最大的太阳观测卫星,主要用于太阳磁场观测以及研究太阳耀斑等剧烈的爆发活动。

探测器登陆小行星

2010年6月13日,“隼鸟”号太空探测器成结束了六年多百般挫折的太空之旅回到地球,其间总共飞行超过60亿公里,或等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40倍距离,并成功登陆小行星“丝川”号,采集超过1500颗岩石样本返回地球。这些样本的进一步研究显示,有关行星土质与地球并不一样,日本宇航署目前正与外国宇航署合作对这些岩石样本进行更深一层测试。日本太空署也对距离地球表面400公里运行的国际太空站做出巨大贡献,设立“发现号”试验舱,进行与生物有关的科学试验,例如蛋白质晶体,重力对生物影响等等。

2009年9月18日,由日本自行研发制造的“希望号”太空舱携带了总重高达3.6吨的食品与实验品给国际太空站。52天的任务圆满后,“希望号”最后脱离国际太空站并在坠落地球大气层中烧毁南太平洋。

在美国太空梭退役后,日本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发射火箭,以货箱方式提供日常用品与试验用品提供国际太空站。而H-2火箭的LE-7引擎早在1994年已经达到80吨推力。

让多国分享宇航设施

日本宇航署虽然每年仅获得约25亿美元拨款,与美国宇航署每年180亿美元以及欧洲宇航署55亿美元拨款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日本宇航署在扶持其它国家的宇航工业以及推动教育方面却不遗余力。
2008年4月,当韩国女太空人李素妍乘坐俄罗斯太空船到达国际太空站时,日本宇航署除了让她使用“发现号”的设备外,还借出高速通讯卫星,让她与韩国观众即时连线。此外,也帮助大马科研人员在“发现号”舱内试验蛋白质晶体,未来还会在该舱内为印尼太空局进行科学试验。

日本宇航署也正在与韩国宇航局探讨未来一起使用“发现号”的可能性,同时也通过与我国及泰国宇航局的合作,让这两国的大学科研人员每年最少一次使用日本滑行飞机在太空边缘进行微重力试验。

支持本区域科技教育

2011年11月,当日本太空人古川聪在国际太空站轮值的期间,日本宇航署还曾让他以连线方式回答来自亚太地区学生的问答。受惠国家包括我国、孟加拉、澳洲以及斐济的学生。

日本虽然没有野心勃勃太空计划,其太空成就也没有获得本地媒体,尤其是中文媒体的重视,但在很多领域的成就却让欧美也自叹不如,同时也积极帮助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宇航工业发展。

相反的,某些国家虽耗资巨额航太计划,但是其火箭至今仍然无法飞出地球的引力圈,人造卫星的探测能力更是远远不及日本。此外,其太空计划不仅缺乏透明度,更没有像日本般通过科技教育支持本区域发展中国家。

科学工艺部与国家太空署因此应该加强与日本宇航署的关系,确保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与人才培育能够与时俱进。

文:陈日佳 (环境与化学工程博士)

大马宇航工程系学生的困境

http://www.kwongwah.com.my/news/2011/11/23/37.html#.Ts3EhyRvchc.facebook

在我国,很多人对宇航工业有很大的误解,不少人第一时间联想到太空梭、太空人或是火箭,殊不知航太工业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阔。从运动体育节目的现场转播到驾驶汽车、航船甚至是飞机上所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统都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航太发展的结果。

宇航工业下其实可分为航空与航太工业。其最大分别在于飞行器的飞行高度与层面。对于在地球大气层内涉及、试验或是生产的飞行器,例如飞机、无人飞行机、直升机甚至是热气球都是属于航空工业领域。航太工业则是指在大气层外的飞行器,例如太空梭、火箭、人造卫星或是其他行星的登陆器等等。

我国自80年代开始便已经有国立大学开始推出航空工程科课程。直到目前为止计有位于雪州的布特拉大学与国民大学,南马士姑来技术大学,每年训练多达150名左右毕业生。北马理科大学曾经在数年前也有宇航科系,如今已经被并入机械工程系内。这些大学的航空科系内容大同小异,主要都是集中在航空工程,仅有一两科与航太有关联而已。

这么多年来,各个大学内的宇航工业系并没有获得政府以及大学管理层的积极资助。虽然各个大学在开始发展该科系的时候从俄罗斯以及乌克兰引入大量该国有经验的科学家,以及资助本地大学未有博士资格的学术人员前往外国大学进修。

但是却由于政府并没有积极支持宇航方面的科研活动,最后不少科学家都在合约满期之后一一离开。此外,这些大学内的教材与实践实习也严重不足。例如理大与布特拉大学虽获得空军已经退役的战机做为教材,但是这些战机都是70年代或是以前的技术,仅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无法让学生掌握最新航空科技,更莫说要让学术人员从中提升科研能量。

没有相应的宇航工业

本地宇航系发展最大的败笔是政府在大学推动宇航业的同时,并没有大力发展我国的宇航工业。就业机会主要集限于民航机维修业。不少本地宇航系学生在毕业后并没有办法找到适当工作,被迫转到普通机械工程行业,荒废原先所读所学。

另外有些学生则获得外国政府或是大学奖学金修读硕士或是博士,毕业后落脚他国发展事业。而这当中,又以台湾与新加坡接收我国最多的宇航系华裔毕业生。目前,新加坡是本区域最大的飞机维修中心而台湾则是本区域发展人造卫星的佼佼者。

换句话说,我们又是为他国培养人才。

近年来,政府虽然积极推动国内的宇航工业,尤其是民航机的维修业务,包括在吉隆坡梳邦旧飞机场成立飞机维修城以及吸引外资在南威设厂等等,但是效果甚微。而在航太工业发展更是惨不忍睹。

政府在1997年成立航太科技有限公司,隶属财政部但由科学、工艺及创新部管理,旨在培育我国的人造卫星的人才与实力。但是由于缺乏资助、培育能力不足以及政府缺乏政治决心,直到目前为止仍然在人造卫星制造方面没有办法取得突破。

而最近公布的总稽查司报告更揭露这间公司所负责研发的拉萨号小型人造卫星在2009年发射后仅仅使用1年便成为了‘太空垃圾’,无法用于当初所设定的用途。

本地大学发展宇航科系值得鼓掌,但是更应该积极配合政府发展有关工业,否则投了资源却无法为本地工业持续发展与增值,更导致人才流失,而得不偿失。

“核”气生财?(系列5):核废料处理 真的没问题?

http://www.nanyang.com.my/node/399513?tid=493

核废料在核能问题的不休争议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掉。 要如何让未来世世代代的后人,处理前人留下来,积量庞大的核废料,绝对是最棘手的问题,没有一个政府敢拍胸口保证“没问题!”

诺丁汉大学大马分院环境及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陈日佳博士简单解释,反应炉是核电厂的“发电机”,其主要的发电元素一般为“铀-235”及“铀-238”,还有就是“钚”。

现有的核电厂采用水冷式技术,铀和钚这些含有放射性物质所制成的核燃料,会在反应堆内分裂,释放大量热能,将循环冷却水煮沸,继而推动发电机。

核燃料经过一段时期后,活动量就会衰减,而能量衰减的燃料不足以发电,却仍残留着各种各样、分量多寡不一的放射性物质,不只有β,还有β以及gama辐射线,它们仍在持续反应中。 半衰期可长达亿年 因此,所谓的“核废料”,指的就是以上这些已不能用来发电的核元素,而这些放射性物质没办法用任何已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消除,只能任其自然衰减。 “核元素当中,其半衰期可长达百年、千年甚至万年、亿年。

也就是说,在这段期间,核废料所含的放射性物质,仍具有伤害人类和其它生物以及环境的能量。” 这就是为什么陈日佳强调“核废料是最困难也是最严重的问题”——从取出废料至运输至废料处理站储藏,每个细节都要严谨处理,丝毫马虎不得,特别是运输过程,最容易产生核泄露的问题。

建核厂也在污染环境 另外一项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核电在发电过程虽然是“零碳排放”而被套上“干净、环保”的光环,但在兴建核电厂及相关配备的过程,却涉及大型且大量的挖掘、开采、排碳以及产生放射性废料的问题。

澳洲地球之友国家核能运动倡导者金格林博士就以澳洲的铀矿为例,指出核电发展如何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大量的核废料。 “核厂发电主要元素之一的铀矿,通常藏在地底250公尺里,或类似传统煤井的地下洞穴中,开采铀矿势必经过一连串的冶金过程,压碎、筛检及洗矿,然后则是一连串的化学步骤,移除矿中的杂质。

“浓缩之后的铀矿,有85%部分将被丢弃,也就是所谓的‘核能尾料’(enrichment tails)。这些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料,必须在非常严格及安全的环境中储藏,避免任何辐射泄漏。” 逾百万吨核能尾料 金格林掌握的资料显示,位于澳洲南部的奥林匹克水坝是最大的核能尾料(radioactive tailling waste)站,该政府已计划扩展矿地,将核能尾料增加至每年6800万吨!

一项国际报告也指出,单单法国,每年就产生1万6000吨的核能尾料! “2010年全球铀矿投资分析”就指出,若以2030年前全球投入营运的核电厂在60年的使用期内,铀的需求量累计为639万吨至1139万吨来计算,铀矿开采及核电厂本身,又将产生多少的核废料?

全球百万吨核废料 国际原子能机构曾经统计,全球核电厂每年产生大约二十万立方的中低阶核废料(low-intermediate level nuclear waste)及1万立方的高阶核废料(high level nuclear waste),有关统计还不包括开采铀矿以及用于医疗、军事和工业用途的核能废料!

统计指出,虽然估计会有变异,但全球核电厂至少制造了20万吨核废料,并随着世界各国不断增加核电厂及发展核能而在增加。

全球核电大国之首美国的一座核电厂,每年就产生3000吨高阶核废料! •英国现有的核能设配所产生的核废料,将从现有的470万吨增加到大约500万吨! •致力发展核电的中国,每年产生150吨具高度放射性物质的核废料,到了2010年,中国的核废料积存量已增加到1000吨! 更甚的是,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2010年合资安全审查”评估报告指出,全球目前正在运作的441座核电厂中,许多建造于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核电厂,平均运作时间是35年。

换言之,许多已达期限的老旧核子反应堆,将在2020年至2030年进入退役高峰,而这些退役的反应堆所残留的核废料数量,尚未包括在现有核废料的统计里! 如何储藏核废料? “经济”是坚持保核的理由,但处理核废料的成本之高,其实更甚于核电站的兴建及运作成本。 英国政府一份经济分析报告指出,该国现有的19座核废料处理站,每年耗去700亿英镑资金,每个处理站所耗成本,相等于180亿令吉!

陈日佳则指出,核废料处理是长期且频密的运作,成本自然高昂。因为除了废料处理及储藏站的建筑费用,还有维持环境的运作经费,包括核废料运输、长期的观察和监管、安装探测器、种植植物以测量周围环境是否有辐射污染及其他相关措施。

同时,如何处理退役的核能反应堆,也是一项挑战。单单是核废料储藏,运作成本就高达22亿欧元(约178亿令吉)! “高昂的营运成本,来自于核废料处理的复杂,以及必须确保万无一失的严谨。”陈日佳强调,人类无法阻止核废料的放射反应,因为那是大自然的反应。唯一能处理的方式就是将废料收藏起来,远离民众和环境,确保辐射不会影响生态。 地下储藏成本也高 数十年来,世界各国不断研究和尝试各种核废料的处理方式,截至目前,将核废料储藏在深入地底下几百公尺的特殊储藏库内,是首选,但兴建地下储藏室的成本,比起核电厂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般上,世界各国的核废料储藏库都会选深山及人烟极度稀少的地区,“它并非一般的储藏库,也不是将核废料储藏在里面就算了事,单单是选择储藏库的地点,就要非常慎重和严谨——远离民众、生态区及地下含水层,更要绝对保密。

“储藏库以及长期的运作更是极庞大工程,必须是多层防护式的密室,还要防水、防炸、防震、安装侦测系统、长期测量储藏库的湿度、温度以及辐射量等等,确保没有核辐射泄漏。” 由于核废料的半衰期从数万年到数十万年不等,所以储藏库必须确保至少在10万年内的安全。整个处理过程涵盖了地质学、地震学及建筑学等各专业。

这就是为什么成本高昂的原本。 灌水泥并不实际 另外,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事故后,为了尽速解决核辐射泄漏及扩散,就以灌水泥方法封住反应炉,但这种方法并不能阻止里头的热能反应。

陈日佳透露,近年科学家开始担心这些水泥已无法支撑,欧盟及联合国原子能机构正加紧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在原有建筑上继续加盖一层,将反应炉密封起来。但这项工程却面对资金来源短缺的问题。 “核电虽具经济效益,但若发生意外,所造成的生态及环境伤害,远远超过其经济效益。乌克兰的切尔诺贝核灾迄今25年,整个城市的辐射量还是很高,土地完全不能使用,若计算其荒废价值,损失远超利益!”

再者,并非所有发展核电的国家都有处理核废料的经济能力和意愿,单看以下的资料,就足以让人惊讶: •瑞典于2010年制作纪录片揭露,俄罗斯在1990年代初期,将辐射及化学武器废料丢弃在世上盐度最低的波罗的海(Baltic Sea)海底 •德国一座核废料储藏库,核泄漏超过20年!

前苏联也曾发生过不少核子潜水艇意外沉没后捞不上来的“意外”,有人视为前苏联这些经济能力不足的国家,处理核废料的“廉价”方法,因为打捞成本十分高昂。

循环使用更危险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小型化的核电反应炉,也用在航空母舰和潜水艇,破冰船也是使用核子动力。 此外,核废料还能再循环使用。医疗和工业就是使用再循环的核废料,端看相关国家是否有再循环核废料的技术和经济能力。 陈日佳坦言,真正令人担心的其实是这些再循环核废料。 他说,除了医疗领域,X光在工业的用途其实也很广泛,比如烧焊,而造船业就是其中一个使用量非常大的工业。

相对于核电厂和核废料储藏室,其他领域并没有严谨的核废料处理系统。 “在巴西就曾发生过将医学废料直接丢在垃圾场的做法!” 至于退役的核电厂及反应堆,据他所知,一般都是取出里面的核燃料,用同样的方式储藏,然后拆掉核电厂。

灾害造成的核电事故 另外一个危机就是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所造成的核电事故,还有就是有关国家的处理能力和态度。 根据欧洲核能学会统计,目前欧洲仍在运作的核电厂有195座,而大部分新建的核电厂,都集中在亚洲地区,也就是最多地震带的地区。

东南亚的我国没有地震和海啸,也没有频密的洪灾和台风,但核废料处理能力倒是有待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