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6 May 2011

又是马华表演的季节

http://www.kwongwah.com.my/news/2011/05/25/43.html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一度公共服务局奖学金成绩揭晓的时刻。每一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在媒体上看到听到有关奖学金颁发不公的投诉。有的人寒窗苦读数载,成绩卓越,竟然名落孙山。也有人运气超标,劣等成绩竟然获得全免奖学金留洋。

每一年的这段时间,父母亲在媒体哭哭啼啼,孩子们在又是在猛吐口水道尽辛酸。报章上偶有孩子的公开信或是申诉等等,问题层出不穷。

还好,我们国家出现了一个伟大的组织——马华公会。每年的这个季节,就是马华大显身手表演有人在朝好做事。马华高层领导排队轮流炮轰公共服务局。马青教育局突然活跃起来呼吁要上诉的学生向马青报告等等。突然之间马华似乎变成了再生父母,对于学生来说马华突然之间变成了他们人生唯一的希望。

今年的公共服务局奖学金更是无厘头。成绩中等的学生竟然获得海外留学金,相反地成绩优等的学生不仅只能获得国内奖学金,有些更获派到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科系。 所谓的遴选标准、透明度等等全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更闹得魏家祥扛上纳兹里、马青扛上公共服务局的闹剧。

表面上马华魏家祥与马青似乎是为了华社冲锋陷阵,甚至冒险开罪纳兹里,颇有英雄气魄。但是华社有多少个人会为魏家祥打抱不平?为何奖学金颁发不公、缺乏透明度等等的问题每年都会发生?又有多少人清楚知道马华的做法其实并不是‘有人在朝好办事’,相反地却是‘有人在朝好亡羊补牢’? 恐怕马华党员自己都不知道答案。

公共服务局的奖学金颁发每一年都风雨不改充满争议。如果马华在政府与内阁内有影响力,为何同样的问题不断的发生不断地重演?马华并不能一味只是把过错推给政府内的行政偏差、官僚与小拿破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马华自独立以来便一直是执政党之一。如果马华过去一直有办事,这些事情为何会每年重复上演?

马华如今拿“亡羊补牢”来向华社邀功,蔡金星反而责怪起在野党,更让人看出马华在处理这些事情无能为力。坊间更有人揶揄:欲申请公共服务局奖学金,与其问学术资格,倒不如看运气如何。

下一届大选即将来临,马华的文宣记得提醒华社“有人在朝好亡羊补牢”或是“有人在朝好拿公共服务局奖学金”。只是这一次的闹剧会为马华得到多少华裔选票呢?

国阵华基政党过分信任华团.

http://www.eunited.com.m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5113:2011-05-24-08-16-34&catid=42:2009-10-23-07-11-47&Itemid=72

我们祖先在上世纪飘洋到南洋,华团一直以来扮演重要角色。从早期为了照顾同乡而成立的会馆直到后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商业公会,或是维护母语团体,华团可说是华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是以往英殖民时期或是对如今的政府和华基政党,都与这些华团的关系密切。

而不少华团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及某些便利,经常找国阵华基政党的人出任重要职位更是屡见不鲜。而对于华基政党,尤其是西马马华、民政与砂州人联党来说,能够有人在这些华团内出任要职并不是一件坏事。除了能够影响这些华团决策以外,更可以由此探得民间人心,一举两得。如今不管是乡团、商会、会馆甚至是教育团体等等,都可以看到身兼马华党员的领导人。

每逢选举或是补选前,马华都会利用这些关系高调与当地华团举行‘交流会’。 同样的,在砂州选举期间,人联党也同样不断打华团牌,甚至出动华团领袖助选等等。然而,过度依赖华团并非一件好事,毕竟我国华团在目前社会的影响力已经不复当日。

首先,不少华团邀请政党人士的加入是出自于逼不得已的原因 - 并不是每一个华团都有足够的活动基金。不少大大小小的华团都面临经费不足、场地或是缺乏官方支持的窘境。一个华团内如有有政党人士担任要职,并通过在朝关系申请政府活动基金或是要求政府资助能让事情事半功倍。

有些华团,尤其是一些较为小型或是地方性质华团则是为了面子而邀请政党人士担任如顾问的要职。但是偏偏这些政党人士,尤其是地方领袖往往都鲜少出席有关华团组织会议。即使出席任何活动,也只是在关键时间出现,在致词或是颁奖活动后往往拍拍屁股就走。‘拍照站前面,做事站后面’,对于华团活动来说是司空见惯。

当然对于这些政党人士来说,能够受邀担任华团要职当然恨之不得。除了加强自己的人脉关系,提高曝光率以外,还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于是我们看到不少政党人士都担任不少华团组织要职。

但是对于不少华团成员来说,邀请担任要职是一回事,选举的时候票是否投给你又是另外一回事。上届大选,不少华人区均挂满了大大小小华团支持马华或是民政人选的布条,结果还是几乎全盘惨败。同样的在砂州选举,不少华团与商家口头与金钱上都支持人联党,但是人联党还是在华人区几乎全盘落败。

事实上今日华团的影响力已经今非昔比。众所周知,国内不少华团领导层均出现青红不接情况。年轻人因为华团经常内斗与生活繁忙缘故而并不热衷参与华团。再加上绝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满国内目前的政经文教状况,华团对年轻选民根本没有影响力可言。

在朝华基政党至今仍然相信能够依靠华团来获得选票,很明显是大错特错。

Wednesday 4 May 2011

巫统是“以华制华”的始祖

砂州选举人联党惨败后,马华大力鞭挞行动党。一方面炮轰行动党以华制华,削弱华社在朝力量,另外一方面也大力批评行动党与回教党结盟等等。

马华的言论听起来似乎有条有理,但是事实是否如此?

1969年,自喻代表大马华社的马华在大选中惨败,同时丢失槟州政权,首席部长王保尼下台。槟州政权落在以林苍佑为首的民政党手里。当时,马华在敦陈祯禄的领导下决定不入阁。1972年,民政党与联盟(当时的国阵)组成槟州联合政府, 并在1974年正式加入国阵。虽然马华在新任总会长李三春积极抗拒民政党加入国阵,但是最终无功而返,导致了马华在国阵内的代表性被削弱。

当时首相敦拉萨的手段可谓非常高明,一方面成功收复大选错失的槟州,另一方面则收编民政党。尤其是在收编民政党方面,虽然面对马华的强烈反对,却依然一意孤行,其真正意图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多年来,民政党虽然自称多元种族政党,但是它所面对的困境和目前行动党所面对的一样,都被视为是华基政党。而这么多年来,马华与民政为了各自利益互相制衡,也互相扯后腿。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78年全国大选的“七人帮”事件。当时7名马华党员在槟州联委会主席林建寿的安排下组成“人民独立阵线”冲着民政党7个选区而来,民政党与来自马华的独立人士全面开打!然而,这批人却无法撼倒民政党。当时,民政党、马华与巫统在国阵的旗帜下各自竞选11席、5席和10席。1986年随着选区划分,民政、马华与巫统的议席变成11席、10席以及12席。

1999年,马华也差点通过民政党议员林武灿与林建安“兵变”成功,唯最后仍然功亏一篑,无法扭转局势。

在2008年308大选前,民政党、马华与巫统在槟州所竞选的议席已经变成13席、10席与15席。印度国大党则另有2席。虽然这段时间首席部长依然是由民政党出任,但是槟州最大的单一党已经从民政党变成了巫统。短短12年的时间,巫统在槟州所竞选的选区增加5席。在同样时间,马华也增加了5席,但是民政党也仅仅增加了2席。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打从第一天收编民政党开始,大马第二任首相已故敦拉萨便已经打好了“以华制华”的算盘,利用马华与民政党之间的争宠与政治利益纠缠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马华指责行动党“以华制华”是大错特错。历史证明巫统才是真正“以华制华”的开山鼻祖,利用民政党来制衡马华。而马华自己过去多年来也积极打压民政党,何妨也不是“以华制华”?

马华如果要证明自己是敢怒敢言,应该要公开指责巫统当年收编民政党,以民政党来制衡马华,多年来实施“以华制华”政策。但是马华敢吗?

马华如果真的有改革的决心,对手应该是巫统,而绝对不是行动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