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3 June 2011

黑心食品大宣戰

每逢黑心食品被揭發,許多民眾會質疑,為何當局化驗時驗不出這些問題原料或添加劑。「食品化驗不是一架機器就能檢驗幾千幾百種化學物品。首先要先設定化驗項目,才針對這個成分的化學性質進行特別鑑定。」


諾丁漢大學大馬分校環境及化學工程系助理教授陳日佳指出,像塑化劑此類工業用化學品,根本沒人想到會存在於食物,所以無論哪個國家都不會特地對此進行檢查。

食品安全危害來自3方面,即生物(如微生物)、化學(如添加劑、殺蟲劑、重金屬)及物理(如輻射、玻璃碎片)。韓慧敏表示,一般上,會視乎該類食品較可能受到什麼危害,來選擇化驗項目。

培養食品安全敏感度

據衛生部食品安全及素質監管組的說法,所有入口食品會依據食品種類及污染可能性,進行微生物、化學、物理或輻射檢測。目前看來,在某黑心食品爆發的非常時期,各國才會擴大化驗範圍,對不在化驗範圍的項目進行檢驗。

但縱觀近年黑心食品事件,「加料」成分日益讓人意料不到,食品安全檢驗程序明擺著有此漏洞,能如何解決?陳日佳嘆一口氣說,世上有千百萬種化學物,今天無良廠商用問題添加劑A,明天可用B來代替。

「若要通過立法、設立檢驗程序等來禁用某成分,等到事成,人家早就改用其他添加劑了,你根本追不上他的速度。」他直言,要防堵此漏洞,僅靠科學或立法很大程度上無法成事,要從教育著手,培養廠商及群眾對食品安全敏感度。

以港台而言,媒體及大專院校會主動購買食品交由民間化驗室檢驗,一旦發現違規將自行揭發。透過民間力量施壓政府關注此議題。


慢半拍?反黑心別怕得罪廠商



每逢黑心食品事件爆發,我國政府總會被抨為「看國外行動來行事」或「慢半拍」。此次塑化劑風波無限擴大,本報詢問衛生部食品安全及素質監管組是否已經開始檢驗本地的起雲劑及相關產品,高級主任諾萊妮僅回應,該部門將持續監管食品安全包括添加劑的使用。


環境及化學工程助理教授陳日佳直言,衛生部至今仍在為人民對其的觀感而深感委屈,但很多時候該部門的反應確讓人產生「沒主動做事」之感。「近幾年多宗黑心食品事件,極少是我國政府揭發的,我來也肉乾防腐劑超標是少有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次。」

應檢驗本地起雲劑

除缺乏一股推動政府力量,他認為,政府「中間偏右」的立場,是食品安全的障礙。「簡單而言,政府就是較傾向商人利益,不然為何要到明年3月才禁售含有雙酚A的聚碳酸酯奶瓶?」

若證實產品影響健康,站在維護消費人利益立場,政府應該馬上禁售。延宕禁售日,讓人覺得是要讓廠商把存貨出清。

「起雲劑工業用途大,我國應也有生產。現在台灣塑化劑波及層面這麼大,我國政府其實須對本地生產的起雲劑及相關產品展開調查。此舉肯定得罪很多廠商,政府有無這種決心?」

再者,若平常沒嚴格監督食品安全,廠商們一聽聞政府欲動手,極可能會暫時停用問題原料,待非常時期過了再恢復使用。「監督食品安全是長期運動,平常就該嚴格執行。」

近日衛生部終宣佈主動出擊,向國內10萬家大小食品工廠展開抽樣檢查,查明所用原料是否安全。這不啻為一個良好開端,希望當局能予以貫徹。

不簡單任務考驗揭黑官員

要提升我國對食品安全的管控,增加化驗室及儀器數量、加強人手的專業,是公認的改善之道。但從技術層面而言,食品化驗程序並非一般人想得那麼簡單。


「有些人以為把原料放到儀器中,2分鐘後出來一個圖表,化驗就大功告成。其實不然,食品化驗很耗時,一天做不到幾個樣本。」常進行飲用水細菌檢測的陳日佳說,為得出更準確結論,每個樣本至少須進行3次化驗,每個過程需20至30分鐘,一個樣本就需時逾1小時。

時間是食品化驗的最大敵人。「食物中有微生物,你早上9點準備了樣本,但到下午3點才化驗,里頭細菌可能讓食物產生變化,化驗結果不準確。」

有些儀器不能化驗固體,樣本要先溶入水或化學劑中,若樣本不小心帶有固體,儀器隨時爆裂。

「況且,砷、三聚氰胺等添加劑會與食物中的其他成分產生化學反應,儀器無法直接告知有無這些成分的存在,量為多少。」官員得通過解讀相關化學反應的資料轉換或佐證,才能得到結論。化驗人員的專業度很重要。

台灣塑化劑事件之所以被揭發,是因一位檢驗員對益生菌食品進行例常抽驗時,在氣相層析儀上發現異常波狀訊號。本可以裝做沒看見,她卻花幾天追根究底,做原本不需要多做的各種檢驗,才讓黑心飲料現形。

陳日佳指出,要解讀這些化驗資料,很多時候憑的是豐富經驗及對化學物的認識。「但與其說該位官員有耐心及堅持,我想更應感謝的是,上司肯給她這麼做的空間。」

他坦言,我國相關部門有自己的官僚制度,就算化驗人員發現異常,也要看整個機關有無給予追查的自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