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6 May 2009

馬哈迪22年外交政策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fread/244u0d1806Ep937q0LSP5ohM1yea6RL0

自1981年馬哈迪上台後,我國的國際地位日益上升,從一個寂寂無名的東南亞小國,登上第三世界國家發言代表。然而這22年來馬哈迪的外交政策,是否對我國人民帶來好處?

馬哈迪自年輕便對國際事務充滿關心。直至1981年接任首相後,熟悉國際事務的馬哈迪便開始積極主導我國的外交政策。走過1970年代國際上的風風雨雨,馬哈迪在一上台後即積極在國際事務上發言。

當時的國際時勢,尤其是中東的衝突讓馬哈迪對西方充滿成見。

一上台,馬哈迪便把槍口瞄準西方國家,為發展中國家和回教徒國家辯護。這贏得上述國家熱烈掌聲,致使日後馬哈迪更勇於向西方國家拋出挑戰,奠定他第三世界國家發言人的地位。

伊戰支持科威特

他這種面對西方國家敢怒敢言的性格,對他個人和我國來說帶來好處和壞處。在他掌權初期,我國國際聲望上升,更讓我國贏得1989年共和聯邦首腦高峰 會議的主辦權。但是,他的演講很多時候突然脫稿,或是在沒有任何討論下,宣佈新的外交政策,讓外交部同仁經常步步為營,必須隨時準備進行「滅火」工作。

踏入1990年代,海灣戰爭讓外交部和馬哈迪陷入兩難的窘境。一方面科威特主權被侵犯,另一方面則是伊拉克被西方國家圍剿。然而馬哈迪選擇站在領土 主權受威脅的這一邊。他也在南斯拉夫內戰中積極支持波斯尼亞回教徒,在該國內戰後,也派遣軍隊加入聯合國維和部隊,參加南斯拉夫的戰後工作。我國在這一方 面投入大量資源和維持軍費。

又適逢這段時期是全球經濟起飛的時刻,馬哈迪經常都為著經濟和南斯拉夫奔跑尋求支持。馬哈迪多次率領數百人訪問團到外國,例如中國和南非等等。此 外,更史無前例地率領大批人馬高調訪問南美州數國,例如智利和巴西等等。他的足跡同時也滲入非洲其他大大小小的第三世界國家,增加我國在國際社會的曝光率 和影響力。

可惜的是,除了提升名望和增加曝光率外,這些外交工作沒有為我國帶來任何實際利益。例如南美洲因為地緣政治關係,至今與我國仍然處於相當冷漠的關係,外貿仍然進展有限。

我國也曾經積極援助非洲馬裡,包括提供金錢援助,進行農業現代化工程和經營牧場等等,但是卻在某國際會議上對我國投反對票,得不償失。

1997年的經濟風暴不僅將我國打回原形,更加深馬哈迪和西方國家之間的隔膜。1998年,時任副首相安華被馬哈迪開除並逮捕,被國際社會視為政治 壓迫,馬哈迪和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幾乎是提升到了敵對狀況。即使附近數個鄰國也對馬哈迪的做法表達強烈不滿。印尼總統為此甚至還取消到我國的官式訪問!

這也導致我國在國際社會在過後一度保持低調。直至911事件的發生,我國才憑著世俗開放的回教徒國家的健康形象,從新在國際社會活躍起來。

縱觀馬哈迪擔任首相的22年生涯,他從一上任就一手制定我國的外交政策。但是很多時候卻是出於個人考量或是個人主義。

他最成功之處是讓我國在國際社會建立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獲不少西方國家的尊重。然而,我國和新加坡,澳洲的冷僵雙邊關係,也是馬哈迪外交政策的一大敗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