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言
大學研發須實際
大學進行研究與發展工作,在世界各地都十分普遍,因為這是大學與社會接軌的方式。 大學研發須實際
高等教育部撥款資助大學搞研發,用意是好的。當然,要搞研發就要動用成本,而且不是每項研發都會成功,有些可能在試驗階段就已失敗,或成果不理想,有些也可能與成本不符。
迎合市場要求
無論如何,高教部撥出近2億令吉研發708項計劃,平均每項計劃耗資20萬至30萬令吉。然而,推出市場的只有56種產品,只為大學帶來4430萬令吉收入。
708對56的比例太懸殊,十分令人訝異和不解。事實上,在許多國家的大學,研發所帶來的收入往往高過成本,因為他們的產品都是好和符合市場需求,甚至可再經改良后,賺取更高回酬。
以亞洲四小龍之一台灣為例,當地有多所大學,包括交通大學、清華大學、逢甲大學,提倡“產學合作”、推動青年及學生創業、設立育成中心,鼓勵研發及開創新產品,辦得有聲有色。
許多企業界都與這些大學合作,發明新產品及改良產品,迄今,育成中心已締造不少奇蹟。
參考他人經驗
大馬人潘建成就是實例,他在台灣創立群聯電子,在育成中心孕育下,如今已是台灣上市公司,非常成功。
當然,要有這樣的研發成就,也要靠眼光獨到、高瞻遠矚,結合產學的優勢,把產品推而廣之。基本上,只要產品能對社會帶來好處,最終肯定會賺錢,可謂互惠互利,一舉兩得。
反觀大馬為何不成功,可能與大學研發計劃通常都是充滿概念性的有關,有時可看到很多是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只能滿足學生個人創作慾。
因此,高教部有必要給予更好的指南,大學也多參考國際著名大學的經驗,以提升我國大學的研發計劃,從而為人民帶來更多便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