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8 December 2008

我國發展科研的困境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press.php?TASK=news&TYPE=FAM&NEWS=2jI10hcr0aBH8mrw1w9f2kOl1KqT8Nei


我國發展科研的困境
2008年12月18日
作者 - 程嘉樂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大力推動科研,其中亞洲崛起中的新興國家中國、印度和南韓更是不約而同,每年把大筆預算投入大學科研,希望能借此提高人力資源和教育水準,同時也能減少人才外流,並為知識經濟打好基礎。

我國的大學科研撥款,主要來自三個政府部門,其中高等教育部撥款讓國立大學購買必要的科學儀器和進行基礎科學研究;而科學工藝及創新部的撥款則是公開給個別國立、私立大學和政府承認的相關科研機關。另外,農業部也有科研撥款讓大學學術研究人員申請進行農業科研。

自第八大馬計劃以來,政府自科學工藝及創新部的撥款已經高達數十億令吉,當中工程和工業界受惠最大。其他受惠的還包括資訊工業,航天科研和生物科技等等。近幾年來,在航天科技和生物科技研究的撥款有顯著的增長。

可惜的是,雖然政府致力提高本地科研水準,科學工藝及創新部的工作效率也令人非常滿意,但是在多種客觀因素下,我國高等學府在進行科研工作還是面對不少困難和阻礙,成果比起預期中仍然缺乏理想。

筆者綜合身邊多位同事的經驗發現,現在國內大多國立大學科研所面對的問題,多半是粥多僧少,要不然就是濫竽充數的窘境。而國內私立大學的博士生科研位置,有時更需要等待長達一年才能找到適當人選。

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的教育制度所訓練的學生欠缺思考和創新空間。以華小為例,一班多達50名學生,老師在顧及學生紀律之際,還要確保課程順利進行,連教課的時間都不足夠;在大學學生的創作空間則受壓迫,談何創新思考?

再加上本地大學科研風氣遠遠不如外國,許多學生尤其是華裔子弟,大多寧願申請外國大學的助學金或是研究經費而出國。當然,不少學成歸來的博士生,都把外國技術和科研經驗帶回來,從而提高本地科研水準。但同時,也有不少學有專長的碩士生或是博士生被他國所吸收。

由於人才上的選擇有限,在我國進行科研可謂並不容易。尤其是要招聘有經驗或是有一定學術和特定專業背景的科研人員更是不容易。

目前在我國大學內進行科研的華裔人數不少,幾乎不受大學收生的偏差所影響。這主要是因為華裔生的科技吸收和消化能力較強。然而實際上進修碩士或是博士科研的華裔生數量仍然有待提升。

提升科研迎接未來
此外,不少父母仍然持有傳統思想,認為工字不出頭。博士生的月薪僅僅1800令吉左右,和剛剛畢業進入社會工作的學生比較起來是少得可憐,對於不少父母來說,讓孩子繼續攻讀博士是並不划算的投資。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有不少學生因為家庭負擔,而被迫放棄科研夢想。

隨著國家教育逐漸普及化,和我國政府立志成為本區域的高等教育中心,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私立和國立高等學府在本地建立起來。國內目前已經有最少三間外國大學分校。高教部數據顯示,還有數間外國大學也正在洽談在本地設立分校。因此未來我國學術界和大學科研界,仍然需要要大量的博士級講師及科研人員。

政府在現階段為了解決燃眉問題,而選擇保送學生到外國接受訓練,或是向中東、中亞或俄羅斯等地的專才招手。然而,由於他們對本地教育制度生疏,加上存在文化差異等等因素,其成效仍然有待觀察。我們因此有必要鼓勵更多的本地年輕人參與科研工作,這樣才符合我國利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