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9 August 2007

国家高等教育大蓝图之我见

昨天,马来西亚国家高等教育大蓝图在千呼万唤的情况下终于出炉。报告的重点包括要鉴定本地重点大学,希望在2010年前争取世界排名前100名。此外,政府希望在未来15年内,培训10万名博士。

教育事业是百年树人的工作。在大家包括百姓和政府官员都对这个大蓝图充满希望的时候,《东方日报》今日报道不少本地学者对这个计划的忧虑,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大学的自治自主权力有限。而同样《东方日报》的社论版也认为,目前国内的种种条例,例如大专法令和校园内的自由学术风气有限,这些结构性原因是导致本地大学的素质日益低落的原因。

笔者目前在海外从事科研工作多年,在海外的这段时间看到外国大学和本地大学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和不一样的教育政策。这个大蓝图对于笔者而言,是一个眼高手低的计划。而且,这个所谓的大蓝图,其实根本就是一项哗众取宠的大蓝图,不但不会提高国内大学的素质,相反的,在短期内更会对国内大学造成极大的资源争夺,造成无可拟补的伤害。

目前世界上拥有不少世界大学排行榜。但是,最具权威的,还是英国泰晤士报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和卫报的大学排行榜。而这些排行榜有时候是根据学术教育成果,有些比较重视学术研发成果,也有些是两者并重。但是,姑且不论排行榜是根据何者,几乎对于每一个排行榜,学术研究,科学研发 (research),评估教员素质(teacher score)和入学标准 (entry standard)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三项重点却偏偏是马来西亚大学争取排名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和致命伤。

针对政府要在三年内争取世界排名前100名,笔者认为那是根本不切实际的事。在2006年英国泰唔士报高教增刊(THES)全球200间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国内以国大的排名最高(185名),其次是马大(192名)。要在三年内提高重点大学的排名,上述以上的几项因素当中,对于马来西亚大学来说,要以学术,科学研究是最难。高科技的发明和应用,都是科学家多年来的摸索,经历无数的失败和困惑,才能真正在有关的科技上建立自己的名声,研发成果受到肯定。其中,不少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都是需要超过3年才真正受到肯定。有些不幸运的则六个月内研究成果就有可能被推翻了。马来西亚本身的科学研发工作本来就已经先天性脆弱,除了要进行世界级的学术问题以外,还要同时进行扎实的基础研究工作。从政者要明白的是,科学研究不是一步登天,而是需要长时间经营。

此外,本地大学的研发成果缓慢和脆弱也可以从这些讲师或是研究者鲜少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所看出来。本地大学所发表论文的一般上都是本国内或是本区域的相对较低素质学术期刊或是仅仅发表一些会议论文(conference papers)等等。而这发表学术论文的学术期刊因为拥有较低的冲击因素(impact factors),再加上鲜少被国外大学所引用摘录,所以在排名计分上并不能为本地大学争取较高的计分。举一个例子,就以物理科来说,从1995年到2005年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2006年世界排名第2),英国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2006年世界排名第3)和日本东京大学(2006年世界排名第16)的发表研究成果来说,平均每一篇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内的学术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为18次,13次和11次。但是,要在这些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又是谈何容易呢?事实上,国内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缓慢,政府所需要背负最大的责任!多年来,国内的教育制度都是填鸭式,政府在教育政策上抹煞和抑制年轻人的思考和批判能力。《大专生法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其名是为了要让学生专心学业,实际上却是要抑制年轻人的思考批判自由。现在,我们已经开始看见了这些法令的后果。大学生不止对政治冷淡,对社会时事漠不关心,或是仅能发表一些发泄性言论。缺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私人企业对国内‘生产’的大学生充满怨言。

和外国的大学比较起来,大马的大学仅仅是生产文凭的工厂,并非生产社会思考力量的地方。这些法律也导致大学内的学术风气没落,学生讲师们并不能自由的进行学术研究或是科研,发表学术报告。学术自由对于很多国家地区来说,是要社会进步的基础。以香港为例,2000年香港大学(2006年世界排名33)民调事件中,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调查主任钟廷耀博士因为指责香港政府和大学高层为了避免打击香港政府和特区首长董建华的声望而干预学术自由,导致香港大学校长郑耀宗博士终究要引咎辞职。而董建华的助手路祥安更被媒体讥为‘路公公’。同样的,在马来西亚政府要求提高研究的时候,自己本身却是不尊重学术研究成果。在2006年10月土著股权争议中,政治压力迫使亚洲策略及领导研究中心(ASLI)收回林德宜博士报告书,对于本地的学术研究更是一大讽刺。如果政府自己本身都不能够接受学术自由的研究成果,试问要外界如何接受本地的科研或是学术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讲求的是仪器,人才和经验。只有好的仪器,却没有好的人才操作,没有人可以尽力发挥仪器的潜力,这也是没有用的。在国外进行科研的这段时间,外国人给我们的经验是,要在科学研究上突破,最重要的是扎实谨慎的工作。科学研究没有捷径,是需要从最基本开始。诚如之前所说,很多高科技的发明,都是有关科学家多年的基础工作,试验,验证才能做出令人接受的结论,这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都完成。即使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显微镜,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有人可以把它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却也有人把所有责任都归咎在仪器上而不重视最基本的工作。在外国大学从事科学研究期间,笔者也看到这是不少大马学生和研发工作者的弊病。大家笑外国人不会走捷径,不会偷懒,但是却忽略了扎实的研究工作是外国人在科研上成功的原因。在工程上,很多参数或许在该项研究工作内不是重要论点,但是却可能在日后的其中一个可参考数据,但是,很多人却往往把这些小资料给忽略。此外,在科学研发上,政府的坚持决心和投资是最重要的,以英国为例,单单在工程科上的研发,每一年所播出的研发款项就已经几十亿英镑。大马政府是否能在每一个财政年度播出大笔款项做研发是一个重点,而学校当局或是研究基金持有人是否能善用这笔款项,也是另外一个重点。在科研工作上,政治人物也需要知道,科研并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投资和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会形成一定的比例。

另外,在教员素质方面,外国不少顶尖大学,尤其是英国最顶尖的20间老牌大学,Russell group universities,讲师不止要拥有博士资格和丰富的研究成果,更需要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学术成果受肯定,其中一项更是要拥有博士后(postdoctorate)的工作经验。但是,今天看看我们的本地大学,不少讲师只拥有硕士文凭,这些讲师不止没有博士头衔,甚至在国际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章是少之又少。不少年纪比较大的讲师根本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自己的研究步伐或是研究方向。在本地马大大学某工程科的网站,笔者甚至发现一名2004年在该科系毕业的学生只拥有学士文凭,就已经是该部门的讲师。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或是丰富的研究专长,只拥有学士文凭的学生就可以在大学执教?固中原因,相信只有该部门内的人士才知道。相反的,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工程科系讲师网页介绍当中,所有讲师都是拥有博士文凭。此外不少的本地大学生的经验更是,很多时候讲师自己没有去授课,而把这些授课时间都交由自己的学生去进行。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马大是重点大学之一,以这种师资去和外国比较想要争取世界前100的排名,简直是妙想天开,自欺欺人!

在入学标准方面,更是值得有关当局去重视看待。首相阿都拉在这项大蓝图中表示,大学种族的比例有必要反映出国内种族比例的实情。到底反映种族比例实况是否那么重要。就以医科来说,如果为了要满足土著的数目而把不够资格的学生也放进医科内,这样岂不是滥竽充数?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在小目标下把土著的数目满足,但是在大宏观的情形下,岂不是把整体入学标准拉低?如果一味要‘反映国内的种族实情’,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竞争世界大学排名?

总而言之,马来西亚重点大学要在2010年前竞争成为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是不切实际的。现在政府最重要必须做的是放宽条例鼓励更多的学术自由和研发,脚踏实地的进行学术研究和研发工作。而不是在短期内争取世界排名,拔苗助长无济于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