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5 October 2011

诺贝尔科学奖的梦想

http://www.nanyang.com.my/node/390449?tid=490

今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终于在上星期出炉。所有科学奖均由西方国家科学家囊括。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来自加拿大、法国和美国的免疫学家。

其中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早在1973年,便发现树突细胞能够捕捉不正常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分别启动防疫系统。

物理奖则由来自美国的两支科研团队共同夺奖。他们发现宇宙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外膨胀。而来自以色列的科学家达尼埃尔则因为1982年发现准晶体,在多年受到打压和不公平对待后终于吐气扬眉。

亚洲仅日本科学家获奖

诺贝尔奖可说几乎是每一个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奖项。然而要获得这奖项一点都不容易,除了要天资外,还需要配备后天努力、人缘以及研究资金。

一直以来,能在诺贝尔科学奖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亚洲科学家可谓少之又少。而能够在亚洲国家从事研究工作而获奖的,就只有日本科学家。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崛起,中国科学家何时能赢得诺贝尔科学奖,几乎都是每年这个时候的热门话题。

喜欢与否,诺贝尔科学奖的权威不容置疑,然而并不代表有关奖项没有争议性。许多人批评诺贝尔科学奖审委会保守。例如今年其中一名医学得奖者拉尔夫斯坦曼,在成绩宣布前两天去世。而2009年凭发明光纤获物理奖的美籍华人高锟当时已经患上老人痴呆症,忘记了自己毕生倾心的研究。

严谨耗时的审查制度

但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权威性来自其过去谨慎的审查制度。其获奖的主因是有关获奖的发现,除了必须得到实验证明其原理外,还必须被证实其发现和发明能够改善人类生活素质,甚至是由此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发现到假设,再到原理建设、产品普及,此过程不会少过五年,有时候甚至要超过十年时间。中国政府是在大约十年前,由于国内外的政治环境改变而决定大力注入资金到大学科研界。直到目前,中国科学家虽然开始在国际冒出头,但是大量科研资金都是注重在应用科学与工程上,对基础科学的重视远远不如西方国家与日本。

基础科学研究至关重要

以石墨烯为例,日本科研界已经开始在物理、超级电容和生物学应用上,与西方科研队伍并驾齐驱。但不少中国科研团队仍然停留在合成控制层次。

此外,至今我们仍鲜少在国际注重基础科学研究的权威期刊如《科学》与《自然》看到中国的研发报告。在我国,前首相马哈迪在任期内,也曾经提及我国应在年内培养出诺贝尔科学奖人才。

老实说,有这样的愿景其实并不错,可惜的是政府并没有积极朝此方向前进。例如当邻国新加坡每年的科研基金高达国民总生产值2.5%,我国在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到2%。而在强调经济转型的政治环境下,科研项目是否能在最短时间内,申请知识产权以及商业化产品变成最主要的拨款因素,基础科学相反的被忽略。

兼需研究资金和团队

最近,马大校长高斯嘉思蒙就表示该校有意礼聘诺贝尔得奖者到该校进行研究工作。但这些得奖者的考虑并不仅仅是研究资金,更重要的是大学或是研究所内的环境以及建立研究团队。这些因素正是马大校园内目前最缺乏的软体建设之一。

要建立强大的科研实力,起点在于小学教育制度。我国的填鸭式教育制度并未鼓励创新思考。此外,中学科学注重基础科学程度远远不如西方国家。但是偏偏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公式与理论,却是建立新理论和发现的最主要功臣之一。

没有注重基础教育和创新思维的教育制度,加上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团队,要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可说是难如登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