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日佳
2008年12月24日《中國報》晚報,針對高教部推動大學研發計劃,撥出馬幣2億令吉僅得收入4,430萬令吉,在A4版「中言」發表了《大學研發須實際》一文。作為一名本地科學研究人員,筆者覺得該篇評論撰稿者不僅不瞭解實情,更有誤導讀者之嫌。
大學科學研究發展(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講求突破和驗證,是否能夠將科研成果商業化是次要問題。
發展科研是所有強國必經之路。歷史中有多不勝數的例子,從古代羅馬到現代英、美兩國,都是透過科研發展步向先進國之路。每年世界各國都耗資不菲讓大學進行科研工作,不少國家甚至提供優惠鼓勵私人界投身科研工作。
在2006年,台灣與美國的科研經費達到國內生產總值2.5%左右。而我國的科研經費僅佔國內生產總值0.5%左右。但是各國政府心裡都非常清楚,大學科研基本上是「虧本生意」,我們並不能期望科研回酬可以達緻收支平衡。
該篇文章對「708對56的比率太懸殊,十分令人驚訝和不解」,更證明了撰稿者對大學科研意義的不解。高教部副部長何國忠博士所透露的撥款,是在第 九大馬計劃下,高教部對本地國立大學的撥款。這些撥款的最主要是提供購買科研和教學儀器的經費,旨在讓國立大學科研專家進行基礎科學研究計劃。而科學工藝 及創新部另有實用科研經費供個別大學科研人員申請。
第九大馬計劃涵蓋2006年至2010年,這2億令吉當中有多少是在2007年或之前分發出去的呢?我們因此並不能奢望這些科研成果在在短短倉促數 年內,未經過仔細研究就推出市場。尤其是某些科研成果,更需要事前耗時申請專利權,試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期望某些科研能夠在短短兩三年內成功推出市 場?
我們更不能否認,基礎科學或是學術科學研究是科研發展內最重要的一環,須知道應用科學發展在良好的基礎科學上。這就好比要建造一棟高樓大廈一樣,就必須要打好基礎。否則我國的科研實力難有突破。
美、英、日大學之所以能夠在科研領域上領導世界,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注重基礎科學研究。例如美國大學從1950年代開始,耗費10年光陰才掌握匿縱原 理,而後另外10年才正式掌握匿縱技術,並用之於軍事用途上。在醫學研究的工作上,尤其是治癌科研上,科研成果更是至少要經過數十年的小心完全驗證,才能 推出把產品推出市場。此外,進行基礎研究所發表的文章,由於較會被其他學術人員所引用,有利於大學爭取更好的世界排名。
唯利是圖不切實際
環顧古今科研發展,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史蒂芬霍金教授的時間理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不能直接生產產品推出市場。其中,至今人類仍然無 法驗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然而,每天仍然有數以千計的科學人員在實驗室內(包括數名我國科研人員在內)埋頭苦幹,設法驗證史蒂芬霍金教授和愛因斯坦的 理論。根據《中國報》中言版的評論,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要求有關方面收回他們的研究經費,把這些科研成果歸類為「不實際」的科研工作呢?
此外,該篇文章也批評我國大學科研人員的研發計劃「通常充滿概念性,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和滿足學生個人慾望」。夏蟲不可語冰,大學本來就應該是一個 充滿創意,可以讓大學學術和科研人員開放發揮空間的地方。《中國報》以不切實際和滿足個人慾望來批評本地科研人員不僅抹煞他們的努力有欠公平,對他們更是 一種侮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