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 October 2012

国际太空周

http://www.nanyang.com.my/node/481049?tid=490

每年10月4日至9日是联合国提倡的一年一度国际太空周,其目的在于庆祝太空科学技术提升人类的生活素质的活动,此外也希望能够通过在世界各地所举行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年轻一代对宇航及太空探索的兴趣。
联合国决定把国际太空周放在上述日子主要是因为开始和结束的日子都是太空探索活动的重大纪念日。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创了人类新生活方式。而在1967年10月10日,外太空条约正式生效。
人类太空探索活动在过去半个世纪可说是发展迅速得让人惊讶。从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后,1961年,前苏联飞行员尤里加加林成为首名在乘搭火箭到达外太空的人。在当时国际冷战和太空竞赛的形势下,美国在1969年成功登月。
1982年,美国太空梭开始服役;199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服役,让人类可以看到数十亿光年以外的银河系。
而直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有三辆探测车在火星上漫游。
人类生活方式重大改变
人类在太空探索科技上的突破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素质进行了巨大改变。人造卫星的普及让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到现场地球另一面的现场转播,更让交通更为便利的全球定位系统。此外,人造卫星也让科学家更能准确地掌握天气预告。
如今,太空探索的门槛技术愈来愈低,也有越来越多国家加入太空探索的活动。可以自行开发火箭技 术、拥有人造卫星的国家越来越多。在美国,越来越多民间企业参与太空探索工程。例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为首家为美国政府提供火箭发射及服 务的私人企业。另外,以美国加利福利亚为操作基地的海上发射公司(Sea-Launch)是世界上首个使用改装石油平台作为海上火箭发射平台的设施。
美国外太空探索有突破
在外太空探索在距离方面,以美国宇航局为主的机构也取得多方面的突破。除了在火星的探测车以外,于1977年由美国宇航局所发射的‘航海家’人造卫星在浩瀚宇宙飞行了33年后,终于在日前抵达了太阳系的边缘,即将成为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人造物。
欧洲宇航局在太空探索也有所建树,例如2004年发射的“洛塞塔”人造卫星分别在2008和 2010年近距离飞越“斯坦斯”和“鲁特西亚”小行星,对这两座小行星进行了详细的观测,为科学家传来了许多有用的照片和资讯。相反的,近年来在太空探索 上野心勃勃的中国由于在火箭引擎技术方面无法取得突破,至今仍然无法突破地球的引力圈。
太空垃圾妨碍卫星操作
虽然看起来人类的太空探索方面取得辉煌成绩,但是也有不少让人担忧的一面。例如在靠近地球轨道 上的太空垃圾,包括失效卫星、火箭废物、太空站废物等等越来越多。其中中国在2007年使用弹道导弹击毁太空上退役的人造卫星的时候,制造了超过3000 片的太空垃圾碎片,导致当时在国际太空站内的太空人必须临时到紧急飞船中避难。这些太空垃圾碎片不仅影响了国际太空站,也严重影响了其他人造卫星的正常操 作。
尽管目前国际经济环境不佳,各国的太空探索预算都遭到删减,其中美国宇航局被迫搁置其与欧洲宇 航局2018年共同探测火星计划,但是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求知欲和探索活动,来提升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和地球的形成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太空无限巨大,人类异常 渺小,我们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未来的太空探索计划。
陈日佳 环境与化学工程博士

No comments: